首页 八字算命易经占卜正文

《白話易經》易經與心理學:易經的心理學解讀

免费算命 易经占卜 2021-08-01 6 0


  對於《易經》而言,套用王冰對《黃帝內經》的評論:“其文簡,其意博,其理奧,其趣深”。歷代解說《易經》的人,可謂是汗牛充棟,比比皆是。《繫辭傳》中說:“《易》之為書也,推天道以明人事”,這一句話可謂蒿矢之論。《易經》講的所謂天地陰陽之道,其落腳點實乃人心之道。若純以自然萬物之道而觀《易》,則意趣甚遠矣!天人合一,其重心在人而不在天。

  《禮記·經解》中說: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……其為人也,潔、靜、精、微,《易》教也……《易》之失,賊……潔、靜、精、微而不賊,則深於《易》者也。所謂的“潔、靜、精、微”的《易》教,其實就體現在人的狀態上。深入學習《易經》的人,其為人也:

  潔:思維有條有理,做事井然有序;

  靜:為人比較沉穩,舉止很是安閑;

  精:善於分析綜合,洞察事物本質;

  微:及時捕捉幾微,擁有先見之明。

  但是,人在學習《易經》的過程中,往往會走偏,只要心開始走偏,就會變得賊頭賊腦,神神道道!這就是所謂的“《易》之失,賊”。比如說學《易》之後,一切都依賴於占卜,希望能夠“未卜先知”,事先就看到事情發展的結果,從而避免不良後果的出現,這其實就是倒果為因,不想付出,光想收穫,希望通過捷徑得償所願,最後只能是落花有意,流水無情。

  其實,占卜什麼時候才能用?才有用?才會用?這是一整套的對人性、人心、人情的把握才能通曉洞明的。《荀子》說:“善為易者不佔”,《列子·說符》中更是說:“察見淵魚者不祥,智料隱匿者有殃。”料事如神,看起來很讓人羡慕,其實是禍殃的起點。占卜的時機,很多時候都是在兩可之間,不能確認之時,才會去用的。而不是在做事之初,先去占卜,那樣人就永遠不能成事了!因為“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”!

  南宋·趙汝楳《易雅》中說:夫儒者命占之要,本於聖人。其法有五:曰身、曰位、曰時、曰事、曰占。故善占者,既得卦矣,必察其人之素履、與居位當否,遭時之險夷,又考所筮之邪正,以定占之吉凶。

  一個人占卜的時候,需要考察這個人的人品、他的位置、當下的社會、所做的事情(是否合乎大家的利益)等等,來確定占卜的結果,而不是單單隻憑藉卜得的卦象與爻辭來判定吉凶。如果所做的事情佔據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話,很難不成功;如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一個也不佔,即便卜得的吉兆也很令人懷疑。古今中西,概莫能外。

  如果從大的方面來講,《易經》是講事物運動發展變化趨勢的,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觀察研究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全過程,來把握其中的勢——這就符合了天地之道;如果沒有這樣的思維,認為學《易經》就是算命的,學會《易經》,通過算命就成了先知先覺的“神人”,這就入了旁門左道,就是“《易》之失也賊”。對於《易經》而言,歷史上就有易有象數辭理之分。學《易》者往往得於義理(經學)而賊於象數(讖緯),因而有漢代經學與讖緯之爭。

  《易經》最核心的意思是什麼?《易緯·乾鑿度》中說:“易有三義:變易、易簡、不易”有人解釋說,變易是相,易簡是用,不易為體。按照我的理解,參照《易緯·乾鑿度》這樣的說法,我認為易有三義:“交易、變易、不易”。

  什麼叫做“交易”?其實這是事物變化的根本。《易經》是講變化的,變化是怎樣產生的?只有相交才能產生變化。《道德經》中說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報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陰陽相衝而為和氣,沖的過程就是交的過程,沒有交就沒有和。《國語·鄭語》中說:“聲一無聽”、“物一無文”,“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”。一樣的聲音就不能形成動聽的樂曲,只有一種顏色就不能組成美麗的圖案。不同的東西彼此和諧,才能產生世間萬物;所有東西都一樣的話,世界也就不再發展了。就好比說“孤陽不生,孤陰不長”,世界上只有男沒有女,或者只有女沒有男,人類就要滅絕了。

  變易是什麼意思?就是指相交以後的變化過程,到底會怎樣變,變化的趨勢是什麼?變化的結果又會是什麼?這世界上無物不變,但是變化有沒有規律?能不能把握住變化的規律,甚至將這種規律為我所用,這是我們研究變化的用意。如果這種變化就像布朗運動一樣,是完全無規律的,那我就不用再關注了。人們也就沒有辦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了,我們只能聽天由命,隨波逐流了。《易經》也就沒有什麼用了!

  不易是什麼?就是指在所有變的因素中,總有那些不變的東西,那些不變的東西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,它是整個變化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,是需要邏輯思維才能將其提煉出來的,是整個過程中看不見的部分。如果這部分沒有得到最核心的闡述,沒有發現它的存在,那麼所有對於變化的研究,就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,沒有發現變化中最本質的東西,這樣的研究,就留於形式,對於我們、對於我們在人世間的生活,就沒有任何的借鑒意義了。

  如果從心理學來看,“交易”指的就是生命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——生命前後過程的影響,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互影響,生命與文化及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;而“變易”指的則是我們到底會相信什麼——是相信命運還是相信自己,是相信統計還是相信邏輯,是相信感覺還是相信直覺?而“不易”指的則是外界有很多不變的東西,但是我們作為一個人,很多時候會固守自己的模式,而重複自己的模式。同時,即使我們對自己內在有很清晰的覺察,在覺察狀態下所做的選擇依然也是那個當下最確定無疑的選擇,這個是無法更改的!具體心理學對於“交易”、“變易”、“不易”的解釋如何,我們下回分解!


  《易經》是研究天地人生演化大道的,其起點就從“交易”開始,所謂“天地氣交,人在其中矣”,此謂“三才”。而所謂“五行”,則是“陰陽二氣交舞於天地至間”而呈現出來的五種運行軌跡而已。對於《易經》中的“六爻”,所謂“爻”者,交也,象蓍草之相交也;爻者,皎也,日光月光交會也。而“六爻”者,三極之道也(天地人三才亦謂之三極)。所以,《易經》之中,無處不交,無物不交,無時不交,不交即無所謂“易”也,變化無從生也。

  從心理學來看,交易指的是生命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。它又包含以下的幾種情況:

  1、生命是一條經驗的河流。而一個人的當下,就是之前生命閱歷的綜合。精神分析學派認為,一個人的生命早期,是他的各種心身模式形成的重要時期,他用這種在生命早期形成的模式,來面對他未來的生活、工作以至人生。生命早期形成的心理創傷、未被滿足的需求,會限定一個人的生命方向,朝向某個方向一直不停地追求下去,如果不能覺察的狀態下,我們就會感覺我們被命運所操縱,身不由己,直到有朝一日,突然覺醒,才知道曾經的慣性是如何強大!

  2、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個貢獻,就是發現了“投射”這樣的心理現象。我們每個人都是從自身出發,來看待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中的人和事。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:你對待別人的方式,是被別人培養出來的;別人對待你的方式,也是被你培養出來的。我們對世界對人都有一個最初的設定,我們按照這樣的設定去和別人打交道,別人就會去應和我們的方式,我們也會去應和別人的方式,這樣相互影響之下,我們就感覺,人與人之間的很多事、很多關係就成了無可奈何,不可更改的狀態,我們也就在不斷地重複這樣的模式,傷害別人,同時被別人傷害!

  3、所以,要想建立親密的關係,我們很多時候就要從覺察開始,從自己對待別人的方式開始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,“一個巴掌拍不響”,當我開始真正發生變化之後,就會發現,對方對待我的方式也在改變。慢慢地雙方相互連接的方式就出現了新的變化,逐漸“天塹變通途”,溝通越來越好的狀況下,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,這就是將心比心,以心換心,這樣建立的關係,將會是越來越穩固,越來越深入,精神上的伴侶與知音,就來自這種會心相遇。

  4、對於文化與人格之間的影響而言,中國的文化中,有很多好的東西,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,即便是同一件事,也會有它“一體兩面”的狀況。比如“孝”,這個到底好還是不好,很難定論。它壓抑了中國人的個性,但是它卻我們家庭和睦穩定,這個東西來自於文化,又通過一種文化的氛圍、場域、輿論的環境等等作用於我們的內心,讓我們產生一種內在的認同或者對抗,讓我們產生相應的價值觀念,內在設定了一個自己的心理界限,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良知和良心。有良心很好,但是良心卻讓我們發生很多的愧疚,又在不斷地影響我們的心身健康,這種影響,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根骨靈魂,很難改變。

  5、我們在這種內在的心理約束(良心與良知)與社會的道德法律之間搖擺不定,衝突掙扎,既想進城又想出城,既想自由又不想孤獨,我們終究要活在關係之中。在人與己之間不斷取捨的過程中,我們慢慢體會到孔子所謂“年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”的那種狀態,才知道所謂的自由,是一種有底線的自由,是戴着枷鎖去跳舞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

  6、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中,我們很早就知道了達爾文《進化論》中所講的“優勝劣汰,適者生存”,環境在選擇人,人也在改造着環境,正是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,我們才知道如何擺正人與自然的關係,怎樣才是真正的“天人合一”。

  這以上種種的所謂“交易”,都是人活在天地間,所要面對的各個層面的相互影響:人與自身、人與人(人與家庭)、人與社會、人與文化,人與自然。人在所有的關係中,最需要的是覺察:覺察自己的狀態,覺察環境對自己的影響,覺察我們對環境的適應與突破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可以如何面對內在、外在的各種關係,在運動變化中掌握一份主動。

  物理學中有所謂的“測不準原理”,就是說在粒子級別的物理運動中,我們沒有辦法同時了解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。用海森堡的話說:在因果律的陳述中,即“若能確切地知道現在,就能預見未來”,所錯誤的不是結論,而是前提。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,這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。儘管這隻是微觀世界的一個規律,卻可以說明變化的不可預測性。我們今天可以對未來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的基礎,在於兩種可能:一是概率統計,二是邏輯推導。

  概率統計比較好理解,而邏輯推導則是出於我們對之前發生事情的一些回顧性總結,得出的一些規律性的發展傾向,其實它也是概率統計的一種,但這種概率統計的狀況更經得起檢驗,相對通用,可以用邏輯與事實來反覆驗證,符合大多數規律,所以我們就認為應該是這樣的,這就是所謂的邏輯!

  《易經》在遠古的時候,就是占卜之書。占卜這兩個字,其實就很有意思,它分別代表着兩種傾向:卜字是龜卜,是對龜甲進行鑽鑿燒灼之後龜殼上的裂紋,象徵著卜兆,人們根據卜兆來猜測上天給予的預示。占字則是日晷盤及日光投影的寫實,它講的是測量,是根據投影長度來測算太陽時的工具。其實,這就是使用《易經》時兩種不同的傾向,一個偏向於今天所謂的科學方法,通過測量的方法來進行,這個嚴格說起來像概率統計;另一個則是側重於解釋性的,是一套話語的邏輯系統。沒有辦法說哪一個更好,主要看我們更相信哪一個,相信了這個東西就開始影響我們的生命,正所謂“信則靈,不信則不靈”!

  舉個例子,比如說,我曾經用心理學的方法治療過這樣一個病例:一個母親,生了孩子一個月以後,她的孩子去世,這個母親悲傷欲絕,總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。我在對她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發現她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,就給她講了一個佛教前世今生的故事,指出她和這個孩子的緣分只有這一個月,這個孩子這一世來就是為了和她了緣。當她接受這樣一種說法之後,那種無法形容的悲傷自然就消散了。佛教的前世今生就是一套解釋系統,相信它的人就會受到它的影響,然後就變得心安了,這就是解釋系統的重要作用。心理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,一件事的重要性不在於它本身,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,如何去評判和解釋它。我們的態度比事情本身更重要!

  概率學對我們也有很大意義,我們之所以去做事情,之所以會努力,就是為了爭取可能性,爭取更大的可能性。而可能性有多大?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,同樣是一件事,比如半瓶子水,悲觀的人看到了失去,樂觀的看到了擁有,积極的人會去爭取,消極的人只會逃避。這中間最重要的是選擇,今天的我們經常碰到“選擇不能”的狀況,有的時候是因為選擇項太多,比如網購的時候;而有的時候則是因為選擇項太少,比如我們鑽了牛角尖。因為事情的多變性,讓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莫衷一是,不知所措,在那一刻你選擇了什麼?是天意,是擲骰子,還是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的能力,相信自己的判斷,還是相信自己的直覺?或者藉助於所謂的《易經》,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占卜的結果,又或者是“大易不卜”,看到事物發展的全程,看到所謂的“勢”——因勢利導,順勢而為,無為而無不為?

  人的本能,就是趨生避死,趨利避害,趨吉避凶。面對所有的變化,到底我們該作怎樣的選擇,其實這就是生命最核心的學問,是生命的最高智慧。有的時候,一次選擇的結果,帶給我們的就是死亡,是生命最難以承受的結果,選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。甚至可以說,所謂人生的命運,不過是一次次選擇的結果累加而成的軌跡。可能我們面對的選擇有很多,我們也可能會做各種各樣的選擇,不同的選擇都會有不同結果,這些都是可變的,但是在作出選擇的當下,我們那一刻的選擇,卻是非常確認的,只能有一種,也只能是那一種,這其實就是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的“不易”。

  之所以說選擇是最高智慧,我們可以可以看看下面的這個表格,在這裏,有很多不同學派、不同人物對生命的一些感悟。比如孔子所說的“勇者不懼、仁者不憂、智者不惑”,這個又被稱為“三達德”。在《聖經·舊約》中就被表達為“願上帝賜予我勇氣,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”;“願上帝賜予我平靜的心,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情”;“願上帝賜予我智慧,讓我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。”我們的勇氣是用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,而對那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、或者鞭長莫及的部分,需要我們學會接納、學會理解、學會認同。如何分辨哪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,哪些是我們不能改變的,這就是生命的最高智慧。

  具體如何進行選擇?其實只要有三步就夠了,所謂“下棋看三步”。首先我們要知道有多少可以選擇的可能性,之後考察每一種可能性所對應的結果,最後則是這種結果對我意味着什麼?這就是選擇中的訣竅。但歸根結底,所謂的選擇,我們當下這一刻的選擇,之所以不變,是因為我們在當下這一刻的需求所決定的。我知不知道自己內在的真正的需求是什麼?我在生命經歷中的需求缺失是什麼?如何發現,又該如何滿足?這需要有最深的覺察。所以心理學教給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,就是在覺察中選擇,在選擇中擁有更深的覺察。

  對於《易經》而言,其實可以進行的選擇大概有三類:陰、陽、和——即所謂乾道、坤道與和道(心理學認為: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三種以上的可能性)。如果從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,所謂乾道,指的是年輕時我們向外在的探索,不斷地進取,努力地拼搏,孜孜以求地獲得;而人到中年以後,慢慢開始沉澱,慢慢地蘊蓄,越來越沉靜,從原來的動之極,逐漸向淡泊寧靜轉化,等到七十歲以後,慢慢就掌握了生命的韻律,既能陰也能陽,既不陰也不陽,想陰就陰,想陽就陽,這就是孔子所謂“從心所欲而不逾矩”的境界,也是《易經》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
  總結起來,所謂的“易有三義:交易、變易、不易”,其實講的是相關生命的規律。“交易”指的是生命的起源與生命的形態:生命因交合而產生(天地之交,陰陽之交,心身之交);“變易”指的是生命的本能與生存的智慧:我們的本能就是趨生避死、趨利避害、趨吉避凶,我們通過概率統計的方法和邏輯推導的方法來了解可能性;不易指的是生命的態度與生命的智慧:生命的最高智慧是選擇,在覺察中選擇,選擇對於當下的自己是不變的,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,它代表了我當下有什麼樣的需求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,這樣的需求對我意味着什麼,我該怎樣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,如何在既不傷害別人和能夠滿足自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?

  選擇兩難的時候,正是“中心疑”的時候,往往這個時候,我們就會想到求助於“易經體系”,用占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,或者解決內心的疑惑。但在《易經》中,其實對於以“卜筮”之法進行選擇,是有着很多的限制的。比如:無事不佔;不動不佔;不疑不佔;不誠不佔;不義不佔;不為同一事反覆占問。

  占卜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,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用的!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”只有在遇到家國大事的時候,才能進行占卜,卜問吉凶,而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事情都用占卜的方式來解決。如果沒有事,或者事情沒有什麼大的變動,或者自己內心沒有什麼疑惑,或者占卜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不夠虔誠,這些情況都不能使用卜筮之法。如果對一件事進行反覆占卜,其實就是內心惶惑不定,這時候的占卜,根本對於作決斷沒有任何的幫助,還不如不卜。

  真正高明的人則是“大易者不卜”,“自天佑之,吉,無不利”。如果內在有很強大的自信,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,內心沒有什麼疑惑,反倒是可以心想事成,根本不待於占卜。除了強大的信念之外,還需要對“道”的把握——其實就是要了解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趨勢,順“勢”而為,才能看到時機,把握時機,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!

  在我的新心學體系中,有相關於“腦”、“心”、“身”的分類體系,大致相當於西方心理學的“知”、“情”、“意”的分類而有所不同,具體的區分我就不在這裏詳細敘述,未來可以參考我的新書《新心學入門》。在這個分類體系中,我認為:變易實際上就是思維模式的特徵(可能性);交易則是情感模式的特徵(交互影響);不易則是行為模式的特徵(習慣習俗)。條列如下,以備各位同好參考:

  相關《易經》的心理學解讀內容還有很多,這裏僅就“易有三義”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,以後如果有機會,還會有更多的內容來跟大家分享,敬請期待。

原地址:https://www.3833999.com/yjzp/148326.html
点击阅读全文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