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八字算命易经占卜正文

古代易學思維模式的精華淺談

免费算命 易经占卜 2021-07-29 4 0

  無庸諱言,在幾千年易學思維體系中,無論義理派,還是象數派,無論是“學”的方面,還是“術”的方面,都是精華與糟粕共存。既有精到的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、認識論,也有主觀臆斷、牽強附會、淺薄庸俗之見,甚至還有故弄玄虛、封建迷信的東西。 
今天,我們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,借鑒現代思維科學的成果,對古代易學思維模式進行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的分析批判,我認為,其精華起碼可以歸納為六大論。 
   (一)天人合一論 
    這是我們祖先對主觀與客觀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。孔子在《繫辭傳》中講:《易》之為書也,廣大悉備: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兩之,故六。六爻非它也,三材之道也。”在《說卦傳》中又講:“昔者聖人之作《易》也,將以順性命之理。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,立地之道曰柔曰剛,立人之道曰仁曰義。兼三才而兩之,故《易》六畫而成卦,分陰分陽,迭用柔剛,故《易》六位而成、章。” 
    這說明,易學思維,從一開始就把人類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中統一考察,是一種最早的樸素的系統論哲學。它認為,每個人的存在絕不是孤立的,他一刻也離不開周圍的自然環境,一刻也離不開人類社會。 
    道家修鍊者有一句話,叫跳出三界(天、地、人)外,不在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中,實際上這隻是道家“求仙”的一種幻想,任何人也跳不出三界之外(就是今天的宇宙飛船,載人離開地球,也離不開宇宙),誰也離不開五行這個大系統。 
    我們的祖先既充分認識到天人統一性的一面,強調人一刻也離不開天地自然,人類社會的發生髮展興與衰都同天休運行,地球運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同時也早已認識到人類社會相對獨立性的一面。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曾明確指出:“天行有常,不為0存,不為紂亡。”說明天體運行與人類社會又有各自相對獨立的規律。 
    在人與天的關係上,在人類社會與天運行的關係上,在人的主觀能運性與觀規律性的關係上,從古至今,一直存在着兩種偏差。 
    一種是忽視人與天、人類社會與天體運行各有相對獨立性的一面,把人天統一性強調過了頭,認為天體、地球運行中即自然界中一切異常現象,都與人類社會、政治上的得失有關,例如漢代象數派易學中出現的0祥、讖緯派,董仲舒的“天人感應”說、“五德終始說”等等,都不免墮入封建迷信的泥潭。還有在人的主觀能運性與務觀規律性的關係上,過分強調客觀規律性的決定作用,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,比如孔子講的“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”等,必然陷入宿命論的悲觀境地。 
    另一種偏差則是將人的獨立性、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過了頭,出現人天分離的現象,則容易走入唯意志論。比如,自古至今,種種違背客觀規律的“人定勝天”,隨意盲目性地“改造處然”,以致於破壞了人類居住的客觀環境,使得地球上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劣,使今天地球上的人類日益嘗到了人天分離的苦果。 
    因而,易學思維中的天人合一論,應該是人與天、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論。既要認識到人天統一性的一面,充分尊重客觀規律,又要強調各自還有獨立性的一面,要在尊重客觀規律,認識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,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,同時保護自然,保護生態平衡,使人類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,發展得更好。既要反對宿命論,又要反尋唯意志論。 
    (二)太極陰陽論 
    這是我們祖先對宇宙起源和萬物內部結構的認識。《周易。繫辭傳》中說:“《易》與天地准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”又說:“《易》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業。”在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(亦將《周易》奉為三玄之一)中,講得更加明白,認為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,“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”,又認為宇宙萬物,無論宏觀,不是微觀,“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物物一太極”。 
    到宋代陳摶、邵雍等人弄出個太極圖,還有先天八卦圖、後天八卦圖等,將這種宇宙起源和萬物內部結構的認識,表達得更為直觀形象。不僅物物一太極,內部結構都是一陰一陽,而且陽中有一點真陰,陰中有一點真陽,陰陽處在對立、統一、消長、轉化、平衡等狀態。 
    這種對萬事萬物內部結構的樸素辯證法認識,既符合現代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理,又與現代电子計算機的技術基礎——二進制數學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 
    太極陰陽論的代表性圖像就是太極圖,它的符號就是陰陽二爻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。 
    八卦是由初爻、中爻、上爻組成的三段式結構(2^3 = 8),分別代表地、人、天三材之道,反映了古人對宏觀宇宙中天、地、人三者關係和萬事萬物自身都具有初級、中級、高級三階段以及開始、中間、結束三個發展層次的描述。是對宏觀和微觀事物的一種粗線條概括。  
    至於由陰陽二爻組成的六十四卦(2^6 = 64),則反映了古人對事物發展六個層次(天有陰陽、人有陰陽、地有陰陽)的認識以及對萬物具有六十四種基本形態的概括。這一點與後來科學發展中一些認識相吻合。例如,中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列奧多。斐波那契,從計算兔子繁殖的數學題中推導出著名的“斐波那契數列”,證明萬物繁殖到第六代時,原來似乎沒有關聯的事物的內在對應性就都显示出來了。六十四卦正是陰陽二爻相配六次,即二的六次冪,而且每一卦又正好是六個爻,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六個層次或六個方面。又例如:現代遺傳學發現,生物遺傳密碼排列起來與六十四卦的對應的。這說明,六十四卦的形態,也符合生物的微觀結構。另外,六十四卦還有方圖、圓圖等各種排列形式,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存在的形態規律。漢代京房以八純卦為首,將六十四卦根據爻變的原理重新進行排列,組成八宮世系,這種排列組合,不僅保留了六十四卦概括萬事萬物基本形態的根本特點,而且進一步發掘出六十四卦相互之間的發展變化規律,即描繪出事物由量變到質變(由一世到六世),由一種形態轉化另一種形態(由某一宮變到另一宮)的發展變化規律,使八宮六十四卦更具有了宇宙、社會、人生全息信息的特徵。 
    (三)五行關係論 
    這是我們祖先對世界萬事萬物之間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。反映了華夏先民對宇宙自然、社會人生、萬事萬物之間相互存在的辯證關係的獨特探索。 
   《周易》本經中尚沒有明確的五行概念,但在孔子及其弟子寫的《易大傳》中已經在運用五行的概念。比如《說卦傳》中已經將八卦的五行屬性講得很清楚,什麼“干為天”“為金”,“坤為地”、為母”,“巽為木、為風”,“坎為水”“離為火”等。 
五行的概念可能比陰陽的概念產生和成熟得稍晚一些。《尚書。洪範》中已經有完整的五行概念。我認為,五行概念的成熟並廣泛用於解釋萬事萬物,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。后經幾千年延續而不衰。 
    縱觀古人在易學領域和醫學領域對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學說的闡述和應用,我認為,古人講的五行學說,不是講的物質內部結構,並不是講世界上萬事萬物都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這五種元素所組成,而是根據仰俯察,遠取諸物,近取諸身,將世界上萬事萬物按性質歸納為五大類別,即具有金屬性質的一類,草木性質的一類,水的性質一類,火的性質一類,土的性質的一類(《尚書。洪範》中雲:“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愛稼穡。”)。這五類事物之間有着生克制化關係,既有正常的一般情況下的相生相剋,又有反常特殊情況下的相生、相剋,還有相衝、相刑、相害、相合、相化等各種複雜的關係。 
    這就是說,萬事萬物相互之間的關係,絕不僅僅是陰陽對立統一、互根、消長、轉化的關係,絕不僅僅是一分為二,或者一生二、二生三的關係。一種事情與周圍事物有着五種走向的關係。到漢代以後,古人又把父母、子孫、妻財、官鬼、兄弟與我這種六親關係納入五行之中,即用人際關係來描述萬物分為五大類別之後的相互關係,使易學思維對事物之間的描述更加具體生動。上有生我的父母(父為陽、母為陰),下有我生的子孫(子為陽、女為陰),左有管制我的官鬼(官為陽、鬼為陰,所謂鬼,是指疾病和意外災難等暗中給我帶來不幸的事物),右邊是受我支配的妻財(財為陽,妻為陰,這裡有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,應予批判),中間是與我同類的兄弟姐妹(兄弟為陽,姐妹為陰)。而以父母、子和女、官和鬼、妻和財、兄弟和姐妹各自為中心,又各有一個五向性的動態相互關係。萬物就如此相互糾纏在一起,動態地構成家庭、社會、人生、自然界乃至整個宇宙。古人把五行納入六親,又把六親廣象(比類取象加以擴大延伸),以此來全息地描述事物之間的動態關係。 
    這種對一種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之間存在着五種走向關係,即生我、克我、我克、同類,而且相互之間組成一個天然的鏈條,誰也離不開誰(誰也跳不出五行中)的認識,很有些類似現代科學中的生物鏈理論,即各種生物都共存在一個互相對立、鬥爭、競爭、克害、又相互依存、平衡的生物圈、生物鏈條之中。生物鏈理論只看到了生物界存在的這種關係,而五行學說,則認為萬事萬物,包括無生物界也存在着這種鏈條關係。 
以辯證施治為主要特徵的中醫,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的典範。各種預測術之所以能夠有一定的準確率,其基礎理論,邏輯推理的依據,除了八卦六十四卦之外,就是陰陽五行學說。 
    無庸諱言,古人也有濫用五行學說解釋萬事萬物,以至於牽強附會、主觀臆斷的地方。但用這種哲學概念來認識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,描述一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,卻有着獨特的優勢。目前,我還沒有看到有比此更精到的哲學理論來替代它。 
    (四)時空統一論 
    這是我們祖先對時間和空間關係的認識。 
   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時間與空間的對應關係。在《周易。說卦傳》中已經描繪出一幅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時空對應圖: 
   “帝出乎震,齊乎巽,相見乎離,致役乎坤,說言乎兌,戰乎干,勞乎坎,成言乎艮。萬物出乎震,震東方也。齊乎巽,巽東南也;齊也者,言萬物之潔齊也。離也者,明也,萬物皆相見,南方之卦也;聖人南面而聽天下,向明而治,蓋取諸此也。坤也者,地也,萬物皆致養焉,故曰:致役乎坤。兌,正秋也,萬物之所說也,故曰:說言乎兌。戰乎干,干西北之卦也,言陰陽相薄也。坎者,水也,正北方之卦,勞卦也,萬物之所歸也,故曰:勞乎坎。艮,東北之卦也,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,故曰:成言乎艮。” 
    這就是後來各種預測術的基礎——八卦與時間、空間對應的所謂文王後天八卦圖。 
易學思維中對時空統一性的認識,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理論。 
    列寧說過:“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之外,便沒有別的東西。而運動的物質若不在時間空間中便無運動的可能。” 
    現代科學認為,時間是物質存在的連續性,是螺旋式上升的動因,它反映着事物的運動與變化。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布性,是坐標定位的靜因,它反映着物質的排列與組合。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。二者既對立又全息。時間是流動的物質空間,空間是凝固的物質時間。二者一實一虛,一縱一橫,一動一靜,互相交織,構成網絡,便形成了顯態的信息世界。物質便是這網絡上紐結的集合。宇宙全息統一論》說得更加清楚,“事物在物質結構上的層次與事物演化過程中的層次具有對應關係。或者說:事物在空間上的分佈規律是其在時間上分佈規律的反映。”  

     我們祖先在易學思維中不僅早就發現了時間與空間的對應性、全息性、而且時時、處處將人和萬物入在時空統一性中進行考察,“廣大配天地,變通配四時,陰陽之義配日月”,以便“彰往察來,察於民之故”,“探賾索隱,鈎深致運,以定天下之吉凶”,達到“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”的目的。  

     這種對人與時空的統一性、全息性認識,不妨以圖示之。設空間為x,+x為天為上,-x為地為下;設時間為y,+y為過去;設為人z,-z為人的過去狀態,z為人的現在狀態,+z為人的未來狀態。(圖略,請參照《神奇之門》第21頁)  

     這種人與時空的統一性、全息性,就是《周易。繫辭傳》中講的天、地、人三材之道。現除天、地這些看得見的陽性物質對人的影響之外,還有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對人起作用,即影響人的生老病死、事業興衰、吉凶禍福。在周易納甲法中把它概括為“六神”或叫“六獸”,以與六爻相對應;在奇門遁甲中把它概括為“八神”或“九神”以與八卦或九宮相對應。在六壬中、在堪輿中也都有類似的東西。這些東西既不是神,也不是鬼,只是一些神秘力量的信息符號。在科學發展的今天,如果把它理解為宇宙能量場,宇宙螺旋氣場,則不無道理。據說,現代遺傳學已經證實,人活着時,傳物質呈左旋狀態,人死後遺傳物質呈右旋狀態。如此看來,古人在奇門遁甲中講得陽遁順行(左旋),陰遁逆行(右旋)也不無道理了。(圖略,請參照《神奇之門》第22面)  

     在易學思維中,時間符號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來表示的。以十天干表示陽,象徵太陽,以十二地支表示陰,象徵月亮,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,以表示陰陽交替、日月出沒的時間,即年、月、日、時。  

     空間符號主要是河圖、洛書、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。以後天八卦和洛書九宮相配,表示地面上的九個方位,即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、東北和中央;以先天八卦和河圖相配,表示上下左右、正轉反轉、天高地卑、山澤通氣、見雷相薄、水火不相容的立體動態球形空間。  

     珊泉先生在電視系列片《中華周易》中說,先天八卦圖應當豎著看,後天八卦圖應當橫着看,這樣表述的是“法相自然之妙”,即日月循環、陰陽交匯,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立體宇宙模型。我認為,先天八卦圖不僅是一個豎著看,在九宮八卦後天方位圖上立着旋轉的“風火輪”“乾坤圈”,它還體現了“河圖”立體球形的特徵,它應該是一個圓形球體,是一個可以向任何方向轉支的“萬向輪”。所謂干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,是一個橫8字的宇宙螺旋氣場,是一個上下左右、正轉反轉,可以向任何方面轉動的球體。將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結合起來,就構成了一個具有時空全息特徵的動態宇宙模型,因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預測功能。邵偉華在《周易與預測學》一書中說,實用八卦圖據說是宋朝天文學家、八卦大師邵康節所作,邵康節進行預測時,用的後天八卦圖,先天八卦數,實為奇妙。但邵康節為何用後天八卦圖、先天數,現還不知其因。我認為上邊我闡述的就是其因,就是它的原理。  

     (五)宇宙全息論  

     這是我們祖先對個別與一般、局部與整體、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,當然,古人並未明確提出“宇宙全息論”這種明確的現代表達方式,但在易學思維中處處浸透着這咱認識。  

     《周易。繫辭傳》中說:“《易》與天地准,故能稱綸天地之道。”“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;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剛柔相推,變在其中矣;繫辭焉而命之,動在其中矣。”“夫《易》彰往而察來,而微顯闡幽。”“其稱名也小,其取類也大,其旨遠,其辭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隱。”可以說,中國的易學,就是力圖通過陰爻陽爻、八卦、六十四卦、天干、地支和金木等這些全息符號來摹擬、描繪、反映宇宙萬物的形象、性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的。  

     與易學同源,體現易學思維特徵最突出的中華傳統醫學,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。中醫診斷學的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,除了“問”之外,其他三種診斷方式,無一不是通過局部或某一表象來探求人體整體健康狀況的。通過望面部氣色、舌苔的顏色變化,嗅病人呼吸或身體散發出的氣味,摸左右手腕寸關尺三部位的健康狀況,從這些局部的表徵來推斷人體整體、特別是肉眼看不見的內臟各部位的健康狀況,這是一種典型全息思維方式。更為明顯的例證,如以耳朵代表全身,以腳部代表全身,通過摸壓耳朵或腳底來診斷身體疾病,通過耳針或按摩腳部某些穴位來治療全身性的疾病,等等。  

     八十年代,山東大學教授張穎清根據中國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相結合,發現了生物全息律,認為生物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全息胚,生物的每一個局部都可以反映出其整體的信息。  

     其實,按易學思維的認識來講,全息律不止存在於生物界中,宇宙萬物都存在着全息性,所謂“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陽”,就是對這咱全息性的概括。  

     不過易學思維的特點,是以陰陽五行、八卦、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等符號為全息符號,構築了許多有不同用途的象、數、理時空模型,無論你取象,或取數,或取理,從哪個角度切入,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個別反映出一般,通過局部反映出整體的信息,通過偶像性反映出一些必然性來。  

     (六)窮通分合論  

     這是我們祖先對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一種哲學概括。易的本質含義就是變化,易學就是講變化的哲學,講發展的哲學。  

     《周易·繫辭傳》中講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蘊邪?”“是故闔戶謂之坤,辟戶謂之干,一闔一辟謂之變,往來不窮謂之通。”“《易》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,是以‘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’。”  

     這就是說,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,就是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“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,久則窮”,是一個太極循環格局。當然不是簡單地重複過去,而是螺旋式上升,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變化。所謂“生生之謂易”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  

     易學思維中認為萬事萬物的最佳狀態,是陰陽相交、剛柔相濟,即中和平衡狀態。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是“地天泰”卦,即象徵大地、母親、群眾的坤卦在上邊,象徵上天、父親、領導的乾卦在下邊。安一般粗淺理解,陰在上、陽在上、天在下,這不是陰陽顛倒、違背客觀規律呢?怎麼還能叫最好的卦呢?  

     其實正好相反。因為按照易學思維,陰是重濁向下的,陽是輕清向上的。如果陽在上,陰在下,這就形成了“天地否”卦,造成陰陽不能相交,剛柔不能相濟,領導脫離群眾,上下分離,陰礙不通。只有陰在上,陽在下,這樣陰氣重濁向下而行,陽氣輕清向上而升,陰陽相交,剛柔相濟,領導深入群眾之中,民為貴,君為輕,上下團結,官民和諧,自然就會國泰民安,出現興旺發達、長治久安的局面。  

     這也就是《周易》中《彖辭》對“泰卦”的解釋:“泰:小往大來,吉,亨。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,上下交而志同也。內陽而外陰,內健而外順,內君子而外小人;君子道長,小人道肖也。”  

    《象辭》的解釋是一致的:“天地交,泰;后以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”  

     然而,平衡只是相對的,不平衡是絕對的。事物發展總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,這樣循環往複而發展的。  

     漢代經學家鄭玄在解說《易經》時提出“三易”的說法,即“不易”“變易”“簡易”。我認為,所謂“不易”,就是不變,就是平衡,就是相對的;所謂“變易”,就是發展變化,就是不平衡,這是絕對的;所謂“簡易”,就是以陰陽二爻這種最簡單的全息符號來概括、描述萬事萬物由不平衡再到不平衡這種發展變化的規律。  

     《周易·繫辭傳》中講:“干以易知,坤以簡能;易則易知,簡易易從”,“易簡而天下之理矣”,只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罷了。  

     《三國演義》開篇言道: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不僅人類社會如此,科學的發展規律也是如此,源於亞里士多德邏輯思維的西方實證科學,善於從嚴密的科學分析和科學實驗入手,對人類科學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。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發展。但其將事物越分越細,正如西醫一樣,把人體解剖得十分清楚,頭疼治頭,腳疼治腳,難免有機机械唯物論的弊端。而源於感性思維的中國易學,卻善於從整體上從關係上來把握事物的一些規律,正如中醫的整體觀念、辯證施治,還有儒家理學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等等,也有不少精華值得研究和繼承。而且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,東西方這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方式、不同的文化,也必將“分久必合”,相互融合,取長補短,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。


原地址:https://www.3833999.com/yjzp/145786.html
点击阅读全文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