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风水知识正文

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-这里的风水很不好

免费算命 风水知识 2021-04-12 19 0

  如果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,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的泰陵绝对可以大书特书,但只能归到反面教材里去。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,所发生的事情和风水师的评判都能证明泰陵的风水绝对不好。事情也奇怪,自明孝宗朱祐樘后,明朝的国运就开始走了下坡路,并且一直走到底。难道帝王陵寝的风水真有这么神奇,对江山社稷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吗?         朱祐樘其人       曾有人这样评论明朝的皇帝:明只一帝,太祖(朱元璋)是也。这种论调虽然有钦佩明太祖的成分,但不容置疑的是,明朝的皇帝被普通人所知的很少。就比如这位明孝宗,许多人对他生平事迹的了解就不多。所以,在进人正题前,我必须要谈一谈此人,只有了解了此人,我们才能知道明朝为什么自他而后一落千丈,永不崛起。    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宪宗皇帝的大儿子,这位皇帝的童年并不美好,因为他母亲在有着蛇蝎之心的万贵妃的压迫下偷偷生下他,直到六岁时,他母亲才敢把他领出来与父亲宪宗皇帝相见。宪宗皇帝高兴得不得了,因为他当时没有子嗣,对于突然冒出来的这个儿子,他立即册立为太子,正位东宫。     明朝中期的皇帝在没有成为皇帝时大多都苦大仇深,朱祐樘自然也不例外。他被册立为太子后,万贵妃自然不肯善罢甘休,可这位女人大概由于做了太多的缺德事,就是不肯生下一男半女来。因为自己不能,所以对别人的能,她使出了最恶毒的手段。她不再对宪宗的私生活进行无理的干涉,让宪宗到各个妃子那里住宿,宪宗作为一个男人的能力不可小觑,于是,许多妃子都为他生下了孩子。万贵妃就天天在宪宗耳边说太子如何不好,让他改立其他皇子。     女人让皇帝改立太子在明朝的历史屡见不鲜,而且都能起到作用。明宪宗于是也答应了万贵妃的请求。在做了诸多准备后,他在朝堂上宣布要废黜皇太子。但宪宗一朝的大臣却极力反对,他们据理力争,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明宪宗换太子的决心。     可朱祐樘注定了要当皇帝,正当宫中为改易太子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时,象征著皇太子的泰山地区发生地震。此奇异天象一出,正好给了群臣一个借口,他们一致认为:“上天已经示警了,如果改立太子,必将引起动乱。”笃信佛教的明宪宗赶紧去拜太上老君,并坚信这就是上天示警,朱祐樘的地位这才稳定下来。     十二年后,也就是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九月六日,朱祐樘即皇帝位,次年改元弘治。他即位之初,就着手改革弊政。由于他父亲在位时宠信佛道,致使许多社会无赖都冒充法师混进宫中,搞得朝廷乌烟瘴气。朱祐樘对此深恶痛绝,先对以方术、房中术进献父亲而得到宠幸的李孜省开刀。他将此人逮捕,并牵连出许多这类人渣,或杀或驱逐,使得文武百官弹冠相庆。紧接着,朱祐樘开始整顿吏制,将成化朝通过贿赂、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。内阁所谓的“纸糊三阁老”先后被“请”出内阁,他重新起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,其中著名的有王恕、怀恩、马文升等人,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。    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,孝宗皇帝都是一个好皇帝。     他常把阁臣召到文华殿,让大家共议大臣的章奏,写出批词后,自己再批改颁发。当时的阁臣李东阳对孝宗的夸赞溢于言表,他说:“天顺以来,三十余年间,皇帝召见大臣,都只问上一二句话,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,讨论详明,真是前所未有啊!”     弘治十三年(1500年),大学士刘健上奏说,晚朝散归后,天色已黑,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,来不及处理,如有四方灾情,各边报警等紧急事务,就有耽搁的可能。他建议皇帝对这种情况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。孝宗皇帝便下令,除早、晚朝外,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。“平台召见”这一新的朝参方式由此诞生了。     另外,孝宗可能是历史上唯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。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,终其一生没有临幸过其他嫔妃,而且对张氏一家都非常好。孝康敬皇后张氏,孝宗元配,本兴济人,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。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选为太子妃。孝宗即位后就册立其为皇后。武宗立,尊为皇太后。正德五年(1510年),上尊号“慈寿皇太后”。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,谥“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”,十月九日葬泰陵。     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,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、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,缓和了社会矛盾,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,史称其时为“弘治中兴”。     弘治十八年(1505年)五月七日,孝宗逝于乾清官,享年三十六岁,谥“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”。该年十月十九日葬人泰陵。     明孝宗把明朝带人了一个新的阶段,而这个阶段却是短暂又不稳定的。这缘于孝宗的宗教信仰,他虽然否定了父亲的宗教信仰,但自己也堕入其中,并不可自拔。朝堂的清明与安静不过是三两年的事情,他虽然在理政上勤奋不辍,但在信仰上也是孜孜以求。道士们照常出入宫廷,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聚敛财富,与此同时,朝纲为之破坏。         建造泰陵       泰陵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所建造的。他儿子明武宗即位后,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该怎样替老子选一个好地方。这种事说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的确很难。武宗首先询问礼部左侍郎李杰和钦天监监副倪谦,两人对风水宝地都有不同的见解,自说白话。武宗拿不定主意,就找来司礼监太监戴义。他希望这位太监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。可太监懂什么,他又转回头去找李杰和倪谦。三人在这个问题上破天荒地达成一致,他们找到武宗,对武宗说:“您爷爷的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,应该是个好地方。”     武宗就说,那你们去勘察一下吧。     三人就当旅游一样来到了施家台,在那里逗留了几天后,回到皇宫,对武宗说,“这个地方的确是风水宝地,这样的好地方只能建陵,依我们之见,先皇陛下陵寝就在那营建吧。”     武宗对风水一窍不通,他对臣下的工作努力状况也不是很清楚,就决定在施家台建造陵墓。当他把这一决定跟工部讲了后,右给事中许天锡摇头晃脑对武宗说,“施家台这个地方是否是风水宝地并不是他们三人所能看得出来的。我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,前去复视一次。因为历来皇陵的选取都是走这一程序的”。     武宗觉得朝中懂风水的人就那三人,许天锡又摇头晃脑,说:“他们三人知道个啥啊。我觉得如果朝中无人,不如去外面寻找。江西那地方盛产这号人,您可下一旨,广求术士,博访名山,一定要得主势之强,风气之聚,水土之深、穴法之正、力量之全,如宋儒朱熹所云,庶可安奉神灵,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。”     武宗一听,心想,还需要去外面找风水先生吗,你许天锡就是这样的人。但许天锡只对建筑学有兴趣,虽然他说了一大套,可风水之学,他实在不懂。礼部得知了许天锡的建议后,也赞成。武宗只好又命太监扶安、李兴、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,寻找风水先生,一同前往施家台看视。一行人带回来的报告是:施家台之地确为风水宝地,容不得半点怀疑。许天锡依然觉得施家台那地方并非是风水宝地,当然,他的“觉得”里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,他对前去勘察的几个人看不顺眼,但随从的风水先生认为施家台就是个好地方,许天锡实在没有办法。这时是弘治十八年(1505年)五月二十三日,距孝宗去世的五月初七已经过了十六天。     弘治十八年(1505年)六月五日,武宗下令陵园正式兴工,并定陵名为泰陵。负责勘察陵址的太监李兴与新宁伯谭祐提督工程,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,历时四月,玄宫落成,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,武宗将孝宗葬人陵内。正德元年(1506年)三月二十二日,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。《明武宗实录》对整个陵寝建筑的记载如下:“金井宝山城、明楼、琉璃照壁各一所,圣号石碑一通,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,一字门三座,香殿一座为室五,左右厢、纸炉各两座,宫门一座为室三,神厨、奉祀房、火房各一所,桥五座,神宫监、神马房、果园各一所。”     许天锡的阻挠在当时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,他自己不懂实地风水,只是在纸上谈兵。我们不能否认许天锡的忠诚,在他看来,选择一风水宝地对大明江山的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。他的意思是,选取名山大川作为陵址。但他似乎忘了,明朝的陵墓都集中在今天的昌平一带,想要另辟一地作为皇陵,显然违背任何一位皇帝的意愿。皇帝们喜欢自己的陵墓与祖宗扎堆,传统道德这样要求,同时,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祖宗的庇佑。     许天锡虽然没有指出施家台不是风水宝地,但后来的事情证明,这块地方的确不能让做皇帝的放心。         意外:金井出水       应该说,泰陵的营建要比别的皇帝的陵墓简朴许多,因为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,就建成了。但就在这十个月时间里,却发生了一件让后人津津乐道却也扼腕长叹的事。     当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,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。目击者声称:“水孔如巨杯,仰喷不止。”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,金井出水,被视为不祥。所谓“金井”就是放置皇帝棺材的地方,试想,在这个地方挖出水来肯定不是好事。棺材放在那里,下面不断有水冲击,里面躺着的人含多少金子也得被水泡烂不可。泉水始终止不住,但由于在建造前就已经规划好了一切,所以金井的位置必要在此处。     当时,吏部主事杨子器来察探工程进程,并且发现了这一不祥的情形,他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宗。并且提出,如果还不能止住水,只能改址。     武宗把这一奏章又交给了督工太监李兴,李兴大为恼火。首先,修陵是他一手在策划;其次,趁着修陵,他可以大捞一笔。如果迁陵址,他不但不能再担当修陵的主管,还会因此而遭到皇帝的斥责。     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,李太监就是这样将杨子器定性的。他找到同样在陵址监工的工部左侍郎李金遂,先把杨子器痛骂一顿,接着就抱怨工地生活之苦。李侍郎当然也希望陵寝尽快完成,自己回京城享福。对杨子器这只捉耗子的狗也很讨厌,两人就派人偷偷堵住泉眼,并且上疏说杨子器“诽谤狂妄”。     明武宗不相信杨子器,但绝对相信李兴。因为这个太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很合自己心意,于是,他不问青红皂白,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。         朝中的其他官员都不是瞎子,李兴在明孝宗时就是搬弄是非的好手,况且,知道金井出水的官员又不止杨子器一个。但是,除了杨子器外,其他知情官员都成了瞎子和哑巴。他们不但不敢提金井出水一事,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辩求情。     正在这个时候,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——莆田人邱泰进京汇报工作,他闻听京城对这件事的议论,就上疏武宗说:“子器此奏甚有益,盖泰陵有水,通国皆云。使此时不言,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,欲开则泄气,不开则抱恨终天。今视水有无,此疑可释。”     武宗就像个狗屁不懂的小孩子听到大人讲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一样,立即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,一同察看验证。     在狱中待了许多天的杨子器对这一喜事依旧愁眉苦脸,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进监狱,是因为太监李兴。他现在走出监狱,不久,还是会被送进来,因为李兴完全可以把泉眼堵死。     杨子器真是聪明绝顶,他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,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:禁鼓元声晓色迟,午门西畔立多时。楚人抱璞云何泣,杞国忧天竟是痴。群议已公须首实,众言不发但心知。殷勤为问山陵使,谁与朝廷决大疑。     诗写得很好,他把自己比成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,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。现在,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洗这不白之冤。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,怕他惨遭李兴毒手。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把这担忧说给武宗听。因为武宗是个糊涂蛋。     当萧敬押着杨子器到秦陵工地时,李兴先发制人,率领着一群太监赶到。他们见了杨子器先是痛骂,接着又要鞭打。萧敬连忙阻止,对他们说:“水之有无,视之立见,何必如此?”同时,又低声对李兴说:“士大夫可杀,不可辱也。”     如杨子器所预料到的,泉眼被堵死了。萧敬只重证据,既然真的无水,那他只好再把杨子器押回京城,投进监狱。     太皇太后王氏(宪宗皇后)在宫内听说这件事后,也觉得杨子器冤枉,她传旨说:“无水则已,何必罪人!”     就这样,杨子器被一个女人救了出来,并且官复原职,从这以后,他也没有多过嘴。事实上,朱家天下的好坏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。但帝制时代的臣子偏不这样认为,他以为自己处处为帝王家着想,会得到帝王的赏识。可有些帝王并非明智,他要么只听小人言,要么认为江山是自己家的,别人来说三道四是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不恭敬。所以,忠臣都不得善终。杨子器并非是危言耸听,从风水学角度来讲,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,其所建位置也存在不少不合于“吉壤”条件的地方。一部关于各个帝王陵墓的《帝陵图说》中提到泰陵时就说:“山巅巨石,土山戴之。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,盖天寿山外之山。淆然杂乱,地气不正,穴结无情,非可为弓剑之所也。况乎黑岭南障,一无所见于前。贤庄,灰岭之水出其左,锥石之水出发其右,二水虽合,环绕南流,流而散也。……则皇堂之地不可言,概可知矣!”     史学家谈迁也在《国榷》中谈到:“泰陵临溪水,直流若干里,制又卑隘,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。”     说也奇怪,自明孝宗后,明朝国运开始一落千丈,当然,这里也有人为的原因,明朝的皇帝大都是瘪三,不但不处理国事,还千方百计想要毁灭自己的王朝,国运如何会旺。但泰陵所在并非风水宝地确为时人与后人所承认,它占了一个不吉之地,它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?         泰陵的命运       明朝灭亡后,清朝统治者扬言对明十三陵进行保护。清康熙年间,泰陵的地面建筑已有所残坏。《帝陵图说》中记泰陵棱恩门情况:“今左右两门坏,垒石以塞门。”泰陵只经过十个多月的时间就修建完毕,其“豆腐渣”成分肯定存在。到了乾隆五十年左右时,地面建筑已经残败不堪,不堪入目了。就在乾隆五十年(1785年),乾隆皇帝下令修葺泰陵,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,余同茂陵。确切地说,明代的建筑都是木石结构,耐久性本来就差。泰陵棱恩殿遗存的石条现已残缺不全,且多数风化严重。陵寝标志性建筑的明楼楼顶瓦片大量残损,部分内部支撑结构也已经损坏,方城城墙面凹凸不平。     经过乾隆朝两年的修葺,泰陵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。但是,这也是一项“豆腐渣”工程,两百多年后,新中国再次对残败不堪的泰陵进行了修葺。     新中国的这次抢修项目包括归安碑亭遗存、祾恩殿遗存,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;对方城墙体城砖进行剔补,剔补宝城墙及内侧登城马道,修复哑巴院及影壁,疏通宝城以外排水系统等。在修缮中,尽可能多地保留古建原件。为了保持这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,施工将尽量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,新材料也将按传统工艺制作。比如楠木将用国产硬木柏木替代,但工艺将完全“复古”。作为工程重点——明楼将按挑顶揭瓦、大木维修逐步替换地砖、对城墙进行铆钉加固的程序,整体做到“修旧如旧”。     由此看来,泰陵的命运并没有因其风水不好而遭到毁灭性打击,相反,就在它自身破落之时,往往有政府为其他重修门面。躺在地下的孝宗皇帝如有知,也算欣慰了。     明孝宗的泰陵占据了一个风水不吉之地,自他之后,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位可以超越它,在明朝的历史上,这俨然是一道怪异的风景。我们不得而知,所造成这一风景的是否跟金井冒水有关。如果有关,那真是他的儿子害了大明江山。
原地址:https://www.3833999.com/fszx/101734.html
点击阅读全文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